规章制度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政策法规 > 正文

关于印发《成都医学院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来源: 时间:2019-06-14 09:35:01 作者: 点击:

成医〔2019〕20号

关于印发《成都医学院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单位(部门):

《成都医学院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经学校2019年第1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实施,请遵照执行。

附件:《成都医学院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DBSTEP_MARKFILENAME=-2710907024899223899docMARKNAME=成都医学院USERNAME=黄明旭DATETIME=2019-01-17 15:52:17MARKGUID={4A5A1A31-1DE6-4790-AD1C-61179F4013CC}

成 都 医 学 院

2019年1月15日

成都医学院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学校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互联网+成医”工作,结合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成都医学院“十三五”服务平台建设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学校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信息化历经网络建设、单体应用、数据集成应用等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统称为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1.0将信息化作为外部变量引入,信息化的理念、技术、方法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领域广泛推广应用。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初步展现,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校园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顺应自适应学习、移动学习、深层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整合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形成融合贯通的新型学习环境;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形成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大资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学习支持系统与教学模式;重视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测量对促进自适应学习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1.0的转段升级,将信息化从外部变量转化为激发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是适应新跨越的内在需求,是顺应智能环境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做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支撑引领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学校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教育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通过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三全两高一大”建设,即教学应用深入覆盖全校教职员工、学习应用深入覆盖全校学生、数字校园深入覆盖“三校区”,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建立“互联网+教育”应用体系。实现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医学教育新模式,助推学校向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迈进。

(二)主要任务。继续深入推进学校的“三通”:“网络校园通”实现提速增智,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普及;“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提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强化信息化对校园生活的服务能力,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数字化,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持续推动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向创新发展高阶演进。

三、行动计划

(一)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人才培养的一项核心要求。根据国家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

大力开展教育引导。利用学校中心组学习、干部、教师培训等时机,宣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深入开展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深入开展各级主官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学校各级管理者信息素养。

加强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建立并充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课程体系。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二)基础保障能力优化行动

建设“无缝覆盖”的校园无线网络。在现有校园无线网络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改造和无缝覆盖,确保用户可以在校内任何区域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整合校园有线及无线网络,提供友好、便捷的网络接入流程,提高网络的服务能力,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推动提速降费工作,提高校园网的普及范围以及使用频率,为基于网络行为的学习测量打下数据基础。

持续推进IPv6建设。将校内各种应用系统逐步过渡到支持IPv4/IPv6双栈访问,开展基于IPv6的新应用研究,向师生提供更便捷、易用的IPv6资源访问入口,形成基于IPv6的安全保障体系,主动融入国家关于推进IPv6建设进程的部署行动中。

建设校园云服务平台。整合并扩展学校现有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形成校园共享资源池。形成包含资源申请、审批、调整、终止等业务流程的校园云运营管理模式。向各二级部门(单位)提供资源的按需交付、自动化交付以及弹性扩展,实现“基础设施即服务”。

建设数据中心运维平台。通过动环集中监控、动态资产管理、微环境及能耗管理等子系统的建设,形成完善的数据中心运维平台,对IT资产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数据中心运维可视、智能可控、安全可靠、服务高效、运行稳定。

(三)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结合国家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集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为师生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的转变。

积极参与国家“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申请国家“100所标杆”高等学校,申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建设项目。

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学校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引导教师自建高质量精品共享课程、微课等教学资源,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育应用,满足师生和管理者个性化需求。

(四)大数据应用发展行动

发展健康养老大数据应用。依托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建设健康养老大数据应用创新平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智慧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的落地应用。通过科研项目、社会项目、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打通数据采集通道,形成可持续的数据储备能力。围绕健康养老、健康教育、慢病管理三大养老与老年健康领域,构建智慧医疗系统,开展智慧社区医疗服务,发展健康养老大数据创新应用,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培养、行业应用和社会服务新模式。

发展教育大数据应用。进一步扩大“共享数据中心”数据基础,为分析、挖掘提供全面、可靠、规范的数据支撑。建设具有全融合、高可用、全开放特征,包含交换共享、数据仓库、分析挖掘和开放服务等子系统在内的大数据应用平台,为数据变现提供技术支撑。聚焦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活动、学习进程和学习环境等因素,发展学业预警、疑似失联预警、沉迷游戏预警、贫困生认定、学生评估评奖等教育大数据应用,识别处于学业、经济、心理困境中的学生,开展人工或自动化的伴随式干预工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支持,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智慧教育创新应用行动

建设“移动成医”。主动对接5G时代的到来,积极发展移动校园信息系统,整合校内各移动应用形态,整合校内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类资源,面向校内外各类人群,提供校园动态、移动学习、移动办公、移动社交、消息精准推送等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塑造“移动成医”品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强化与校友的感情纽带,推动学校文化传承,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扩大学校的社会辐射力。

创新学习模式。“移动成医”通过与图书馆、校园云盘、课程平台等教学服务类应用的资源集成,提高资源的可到达性;通过实时更新的校园通信录以及基于学生主题仓库的数据分析,具备基于专业、班级、课程、兴趣的分组能力;同时还具备网络社交、实时双向通信、消息推送以及资源共享等能力。利用这些特性和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沟通,提高学生学习成果。

引导自主学习。学生主题数据仓库汇集了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活动、学习进程和学习环境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开放服务接口向自适应学习平台提供,供自适应学习平台开展学习测量并应用于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学习课程的开发。自适应学习课程匹配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提供自动干预或教师干预,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的层次或类型,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探索性发展基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的AI学习助手,结合大数据学习测量,为学生提供实时学习帮助,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增强自适应学习成效。

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开展人脸识别技术在重要公共区域的示范性应用,在方便师生的同时,对学生到课率、入馆率、归寝情况等指标开展数据监测和分析干预。推动机器翻译在校内的落地,提供跨语言的学术交流支持,提高师生参与学术交流的兴趣和能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科研设备管理、绿色校园等领域的落地应用,实现对设备利用率、校园节能水平等指标的实时监管,推动管理策略优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学校成立“成都医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经费预算、项目规划与绩效评估进行全面统筹,各职能部门,各院系、教辅单位主动对位对标,确保本行动计划有序展开,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

(二)试点引领,强化培训。在各行动计划中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不断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经验总结会,发布新闻报到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要将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大力开展教师、学生的信息化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整体信息化素养。

(三)担当责任,保障安全。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领导,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体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准绳,全面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和监测预警,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抄送:校领导。

成都医学院办公室 2019年1月15日印发

主任:62739798  副主任:62739739  办公室:62739902

网络中心:62739900  数字化部:62739901  资源研发部:62739903

新都校区服务部:62739999  天回校区服务部:62308695